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,玩具是兒童的天使
「佢好唔開心呀!」看見吉媽傳來的留言,我立即細看訊息的內容。原來小吉被選中參與學校舉辦的英文話劇,怎知小吉在表演前2天生病了,由於在家中少了練習,到預演的時候,小吉不能流利地把台詞念好,老師找來另一位同學取代小吉原有的角色,小吉聽後非常失望,回家時,更在台詞的稿件上寫上:「Carlos is useless」,原本在旁劃上的笑臉亦遭大力擦掉,改為哭臉的符號。
吉媽非常擔心,回家後立即問小吉是否不開心,可能小吉亦擔心媽媽,強行忍着淚水,把心裡鬱結壓下,連聲說沒事。這反應讓吉媽更為緊張,結果吉媽急不及待把訊息傳給我,希望我能好好地跟小吉傾談,打開小吉的心結。
當我接到這個「輔導個案」,我也擔心起來。
親子小吉是一個內斂的孩子,心思亦非常細密,要他透露心中的鬱結並不容易。其實,若家長遇到內向的孩子,究竟可以用甚麼方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?
遊戲啟導:沒有小孩子不愛玩遊戲,魯迅亦曾說:「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,玩具是兒童的天使」,故父母可透過不同的玩具,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。例如在不同動物玩偶間的對話中,慢慢引導孩子把心裡的鬱結說出來,讓父母知道孩子所遇到的困難,並從中協助孩子找出方法去解決問題。
心理圖畫:一幅圖勝過千言萬語。在孩子繪圖中,父母可清楚了解孩子當刻的情緖。例如所繪畫的家庭人物大小,成員之間的距離,可讓家長知道孩子心目中的家人關係,例如孩子與那一位較親密,那個較疏離等等。在繪畫完後,父母可適當地提問圖畫的內容,讓父母更了解孩子繪畫的用意,從而了解孩子的想法。
故事分享:每個人都愛聽故事,故事引導是最有效引導孩子的工具。
香港親子父母不要期望聽了故事的孩子會有即時的改變,但故事有着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作用,能對孩子的信念及思維有所改變。因此父母不仿預先設計好要說的故事,在一個適當的環境中與孩子分享。留意別在故事的結尾強行加入:「這個故事教訓我地…..」這句話,這只會讓孩子變得反感及抗拒。
第二日送小吉上學,只見小吉還是垂着頭,沒精打彩。我向小吉說:「有個問題想問你?」小吉慢慢抬起頭看着我,我跟他說:「你估平時我們飲用的水值多少錢?」小吉很好奇我為何這樣問,但還是答我值幾元啦。我再問:「對呀,水可能只值幾元,但對賣汽水的公司來說,可能值六圓七圓,對咖啡師傅,可能值20多圓,如果是紅酒商…」小吉急不及待地說:「可能值幾千圓呀!」我連忙說:「對呀!水對不同人來說會有不同的價值,但水還是水;人也是一樣,有些人可能會批評你不夠好,覺得你很無用,但你還是你,你究竟有多出息,完全取決於你怎樣看待你自己呀!爸爸知道你昨天很失望,覺得自己很無用,但你早幾日生病了,少了練習,這也不是你能所控制的。」若有所思的小吉突然對我說:「爸爸我明白了,其實我還是我,老師沒選中我並不代表我沒用,可能老師想比機會其他同學試試,我下次再努力啦!」看到展露着微笑的小吉,我就知道這個「輔導個案」可以結案了。